杨帅,湖北襄阳人,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、博士,政治经济学博士后,曾在印度中国研究中心(ICS)做访问研究。现就职于44118太阳成城集团经济系,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研究方向包括新制度经济学、发展金融学、数字经济等。在《人民日报》《管理世界》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。主持和参与国家级、省部级、委托课题等各类课题10余项。深入国内20多个省,以及印度的10余个村庄做田野调查。入选北京市国家治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(第五期)。
联系方式
地址: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良乡东路8号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文萃楼K711
邮编:102488
教育背景
2007/09-2013/06 中国人民大学,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,可持续发展管理,管理学博士
2003/09-2007/06 暨南大学,珠海学院,计算机科学与技术,工学学士
工作经历
2024/05至今,北京理工大学,44118太阳成城集团,副教授
2018/07-2024/04, 北京理工大学,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, 副教授
2015/09- 2018/06, 北京理工大学,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系,讲师
2013/09- 2015/07, 中国人民大学44118太阳成城集团,讲师、博士后
出版著作
《社区网络组织:小农户组织化的路径分析》(专著、独著)
《“三农”与“三治”》(编著、合著)
发表论文
[1] 打造“第三资产池”:战略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,文化纵横,2023,No91(02),第1作者;
[2] 货币“回锚”:新发展理念下一种货币供给生态化转型方案,探索与争鸣,2022,No.387(01),第1作者;
[3] 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,加强对农村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,《人民日报(理论版)》,2020年12月18日,第1作者;
[4] 空间资源再定价与重构新型集体经济,《中共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学报;2020年第3期,第1作者;
[5] 内生性视角下的“农民变股东“——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看农村股权制度演变逻辑,《学术研究》,2020年第11期,第1作者;
[6] 应对“新常态”下城市治理挑战的地方探索,《华东经济管理》,2015(10),第1作者;
[7] 中国市场化进程的独特比较优势,《国家行政学院学报》,2014(8) ,第1作者;
[8] 农村留守群体组织化与乡村公共品长效投入研究,《贵州社会科学》,2014(10) ,第1作者;
[9] 乡村治理劣化对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,《探索》,2014(10) ,第1作者;
[10] 农村基础设施长效投入的问题、经验与对策,《中州学刊》,2014(6) ,第1作者。
[11] 经济波动、财税体制变迁与土地资源资本化,《管理世界》,2010(4) ,第1作者;
主持课题
[1] 2015,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,“嵌入”视角下农村信贷契约的共同治理机制研究(15CGL015);
[2] 2014,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,农业组织网络的最优契约机制研究;
[3] 2016,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智库项目,中产阶级未来发展趋势与社会治理创新;
[4] 2014,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,完善社会管理与维护社会稳定机制研究(07&ZD048)子课题“土地问题引发的冲突”;
[5] 2023,政府委托项目,《推动农村集体资产价值确认改革壮大新型集体经济》试点项目;
[6] 2021,企业委托项目,业务发展模式研究;
[7] 2021,政府委托项目,屏南八百生态公共品牌建设框架;
[8] 2016,北京理工大学基础研究基金,基于契约视角的农业组织创新及其市场化改革路径研究;
[9] 2015,北京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启动计划,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契约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研究。
参与课题
[1] 2015,北京市社科重点项目“城乡二元结构下改善社会治理研究”
[2] 2014,国家社科重大项目“全球化挑战下保障国家综合安全的乡村治理结构与机制研究”
[3] 2011,联合国开发计划署(UNDP)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资助项目,“中国新发展阶段中的减贫挑战与对策研究”
[4] 2011,发改委项目,“农村投资长效机制课题研究”
[5] 2008,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,“新农村建设的目标、重点和政策建议”等
社会兼职
中国青年政治经济学学者年会执委、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青年委员,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特邀研究员、福建省德化县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、福建省屏南县乡村振兴研究院数字乡村与空间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等。